隨著全球減碳行動加速推進,氫與氨逐漸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選項。工研院「ITRI NET ZERO DAY」論壇第四場座談「開啟綠能新時代-低碳氫氨供應與應用契機」,邀請台灣中油、台灣肥料、氫豐綠能、亞氫動力、台電等業界領袖與產研代表,深入探討氫氨技術應用、供應鏈發展與政策推動,勾勒台灣邁向零碳能源時代的嶄新藍圖。
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指出,氫能雖非台灣主要電力來源,但對海運、航空等難以電氣化領域是不可或缺的零碳選項。國科會規劃,台灣預估2050年氫能發電將占9%至12%。隨著國際間對氫氣跨洲運輸挑戰升高,氨的替代載體角色更受重視,因此本屆論壇亦首度將氨列為核心議題。
多位講者指出,氨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戰略角色。對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的台灣而言,氨不僅是氫的有效載體,更能作為低碳燃料使用。其液態形式便於長距儲運,且能透過裂解轉為氫氣,或直接用於燃燒發電,兼具儲運與應用雙重優勢。
台肥公司助理副總經理陳洧楷說明,氨具有生產技術成熟、可直接燃燒且可由綠電製得等三大優勢,是島國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資源。目前台肥已布局低碳氨供應鏈,預計2028年前擴充進口與儲運能力至200萬噸,並推動氨在船用燃料、發電及氫氣轉換等多元應用。
氫豐綠能科技副總經理林明憲指出,該公司已開發完成中溫氨氣裂解技術,可降低傳統高溫製程的能耗與毒性風險,氨轉為氫氣與氮氣後可直接進入我司混氫系統,提供場域應用,對於打造「進口氨-在地解氨-就地應用」模式具重要意義。
中油企研處處長王逸萍指出,過去中油以天然氣重組生產灰氫為主,未來則將結合碳封存技術發展「藍氫」路線。她表示,目前中油探採事業部已投入碳封存試驗計畫,已具備與製氫製程整合發展藍氫的基礎。此外,亦正與日方、工研院等合作,評估氫氣進口方案。然而儘管供應面技術漸趨成熟,應用端發展仍面臨實際困境。例如加氫站在選址與法規審查上經常受阻,即使設施建成,也可能因氫能車輛數量不足,營運難以支撐。
亞氫動力總經理蕭逢祥認為,台灣氫氣來源不匱乏,半導體與石化業提供大量副產氫,問題在於應用尚未成形,導致上下游投資難以啟動。他強調,產業該把力氣放在「打開使用端」,包含燃料電池載具、分散式電源及儲能應用。亞氫動力目前已在國內外設置多套燃料電池系統,並與電子大廠合作,推動從100kW至MW級氫能系統部署。
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指出,台電已在興達電廠完成5%混氫燃燒示範,後續規劃於林口或大林電廠展開試驗。他表示,政府對示範場域已有法規彈性支持,未來若能加強資金補助,有助民間投入與應用擴散。
在地副產氫的有效利用亦為論壇一大焦點。林明憲分享,台灣石化與電子業產生的大量副產氣過去因含雜質無法直接使用,為此氫豐綠能開發可直接使用「雜氫」的燃料電池系統,成功省下昂貴的純化程序,並已完成全台首座500kW混氫發電示範系統建置。
萬皓鵬指出,低碳氫與氨已逐步納入歐美國家政策主軸,如歐盟的碳排規範與美國、加拿大的補貼機制。氫基燃料未來將在航空、海運與發電等非電氣化領域扮演關鍵角色,台灣若能加速投入技術與示範,將可強化能源競爭力與供應韌性。
本次論壇展現台灣在氫氨領域已逐步建立起技術實力與產業基礎。氨的低碳潛力與氫的多元應用性相輔相成。隨著政府導入政策工具、業界持續投入示範與研發,台灣正加速建構完整氫氨供應鏈,為2050淨零願景奠定堅實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