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高端醫療設備領域,長期由GE、Siemens、Philips,以及部分 日本機電巨擘主導。然而,台灣悄然浮現一家新興力量──禾榮科技 。這家公司背後的推手,是台灣半導體設備的風雲人物:漢民科技董 事長黃民奇。
禾榮科憑藉多年積累,獲得衛福部、台北榮總、中國醫藥大學等重 量級機構的肯定。其核心技術硼中子捕獲治療(BNCT, Boron Neutr on Capture Therapy)更是近年癌症精準治療的重要突破。
BNCT需要跨領域的高度整合,從物理加速器產生中子束、工程團隊 研發靶材、藥學團隊設計硼藥物,到臨床醫師精準規劃療程,甚至大 數據分析與政策支持,缺一不可。這是一場橫跨物理、化學、醫學、 工程與產業投資的馬拉松,而禾榮科技是將這個夢想落地的關鍵推手 。
回顧這段歷史,1964年成立的清華核工,是台灣首個核子工程科系 ,曾吸引過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在實驗室工作。1990年代,因核能政 策轉變,清大轉而尋找新出路。1992年,BNCT研究計劃啟動,將核能 研究延伸到腫瘤治療領域。
2010年起,清華大學團隊與工研院攜手,開發高效率中子束調整器 ,並與台北榮總放射腫瘤部合作展開臨床試驗。陸續引入復發性頭頸 癌病人的治療計劃,逐步擴大BNCT的適應症。
然而,從實驗到商業化,仍需跨越艱鉅門檻:國際認證、龐大投資 、技術整合。當時,市場上幾乎沒有台灣企業願意承接。
直到2017年,時任工研院長劉仲民,邀請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出 手。黃民奇認為,這是台灣科學界二十多年努力的結晶,若因缺乏資 源而夭折,實在可惜。於是他毅然決定投資,成立禾榮科技,接手技 術與團隊。
提起黃民奇,半導體產業早已耳熟能詳。他是漢民科技的靈魂人物 ,被業界親暱稱為「阿奇」。他的投資風格常被笑說像台語「憨瞑」 (傻夢),因為他總是願意投入極高風險、極長期才可能收成的領域 。也正是這股「敢夢」的性格,讓台灣誕生了世界級的半導體設備公 司。
1998年,他聽了一場交大校友招允佳的電子束檢測技術簡報,雖然 產品尚不成熟、難以吸引投資,仍一口答應支持,於是成立了漢微科 。
漢微科一度連續虧損13年,累積虧損數十億元,最後終於在2010年 後逆轉勝,拿下全球近九成市占率。2016年更以千億市值被荷蘭ASM L併購,成為台灣半導體史上最成功的設備公司之一。
黃民奇創業軌跡,橫跨電子、離子、中子到量子,他匯聚世界級的 人才,打造新型重大設備。從電子束檢驗(E-beam Inspection)、 離子植入機、ICP蝕刻機,到MOCVD系統,促使漢民科技在半導體製程 設備上位於全球前端。
而BNCT,則是這條脈絡的延伸,它不是單純的醫療生意,而是一場 國家級科研轉化的實驗。禾榮科技已獲歐洲主權基金投資,許多國際 患者甚至透過外交部來台求診,顯示台灣在這一領域,已站上世界舞 台。
禾榮科技預計下半年掛牌上市,再度挑戰千億市值。這將是台灣繼 半導體之後,另一個進軍全球醫療重機設備市場的里程碑。
外界眼中的阿奇,不僅是冒險家,更是一位利他主義者。他常說: 「若是可以,就做別人做不來的事;解決尚未解決的需求。也許要五 年、八年,但只要能造福社會,就值得嘗試。」
因此,他將財富託付於葉慈信託,投入醫療與教育。除了支持禾榮 ,他也捐助陽明交通大學,與校友共建竹銘醫院。
黃民奇低調,不愛宣傳,母公司漢民科技長年不上市。但他的影響 力,卻改變台灣產業版圖。